返回
从地到天,再入水——麓湖湿地自然笔记系列活动回顾
发布时间:2022-06-14

湿地,对于大多人感觉是一个遥远的词。但如果我们把它转化成湖泊、河流、小溪,是不是一下就感觉清晰多了。

成都是个多水的城市,蜿蜒而下的岷江造就了城市里大大小小的湿地,加上这几年公园城市的建设,绕城绿道串联起青龙湖、三圣湿地、安靖湿地、金沙湿地、北湖湿地、龙潭湿地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。

成都环城绿道地图



湿地是什么?

“湿地,就是湿的地。”孩子们说。

“那泼一盆水在地上也叫湿地吗?下雨过后形成的积水滩也是湿地吗?”

当然不是,湿地(wetland)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,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。看到了吗?不仅有水,还需要有生物存在、生活。

麓湖是湿地吗?当然,虽然它是人工改造的湖泊,但通过10余年的建设,麓湖不仅水边和岸上有丰富的绿化植物,包括各种挺水植物、浮水植物、乔木、灌木,更有“水下森林”——沉水植物造就达到了95%覆盖率(覆盖率等于沉水植物的面积与水域面积的比值)。



对于麓湖,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网红打卡地,有着优美的景观,也希望和孩子一起去看看作为湿地它会有着哪些湿地的特点。于是,我们设计了4次活动课程,从不同的角度让孩子们感受湿地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一站 湖边的倩影——湿地植物观察


湿地植物跟陆地植物有什么不同呢?植物达人李龙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路走一路辨识各种不同的景观植物,邀请小朋友们摸一摸、问一问,打开五感去感受这些不同的植物们。


“来,小朋友们捏一捏。什么感觉?”

“老师,它是空的。”

“对了,很多湿地植物的茎都是空的。” 

为什么呢?原来湿地植物需要通过“管道”来输送氧气,想想你在水里含着管子是不是就可以呼吸到空气呀。


“老师,睡莲为什么可以漂在水上呢?”

“你摸一摸它的叶片,感觉一下。”

“好像有一层什么东西。”

浮水植物一般都有一层蜡质的表膜,可以帮助他们防水,完全展开的表面也能吸收更多的阳光。“哇,水底有多水草呀!”

“是呀,我们麓湖的湖底种了12种沉水植物,主要有苦草、黑藻、篦齿眼子菜、狐尾藻、伊乐藻这些。”

“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的草啊?”

可别小看这些草,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挺水植物、浮水植物、沉水植物,他们吸附水中的污染物,它们不仅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,也能迅速吸收悬浮微粒中的污染物,可以很好净化水质。同时岸边密集的挺水植物也为水鸟等提供了适合的栖息之地,让它们可以得以有庇护之所。

   对哪个植物感兴趣,就可以把它作为你的新朋友去认识一下吧!量一量它的身高,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它们的样子,用画笔记录你所看到的吧!

“再力花的叶子边缘是红的,还带点紫色。”

“睡莲的叶子大概有17厘米宽。”

“水葱也太高了吧,比我还高。”

“这个黄色的花是什么啊,我好像在陆地上也见过。”

……

 孩子们边观察边说出自己的发现。


第二站 飞翔的精灵——鸟类观察


闭上眼睛,让我们慢慢地安静下来,在老师的带领下,体验“黑暗中行

“老师,我们是在下坡吗?”

“哎呀,走到草地上了。”

“这是什么啊?哦,我知道了,那种一块一块的石板。”

“石头,好多石头。”

“转弯了吧?”



蒙着眼睛,我们看不到,但是其实我们都看到了,对吗?

放下对视觉的过度依赖,你会发现你的身体会快速为你重建起对世界的感知。


现在,让我们安静一分钟。嘘~你听到了什么?

 

“我听到了脚步声。”

“有车子。”

“有鸟叫。”

 “什么鸟在叫?”

“我不知道啊!”

 

好了,我们取下眼罩,一起去找找看吧!

用什么找?当然是观鸟必备——望远镜。成都市观鸟协会的金翅雀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望远镜,并带着孩子们去寻找枝头林间的精灵们。



是那只吗?站在枝头,白白的头的白头鹎?

是它吗?像一只鸽子一般的珠颈斑鸠?

还是它?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的乌鸫和白颊噪眉?

你们看,那棵树上好多鸟!

原来是丝光椋鸟,银灰色的身体、橙色的嘴和爪子格外醒目。

你们知道吗?还有水鸟藏着呢。不过它们可不太好找,要不要去挑战一下!

好呀!孩子们雀跃跑起来。

可惜天空这会开始下起了雨,我们的寻鸟之旅只能暂停了。

 


第三站   水底世界的两军对垒——底栖生物观察

探索了水边、水面以上,这次我们该潜入水底去看看啦!来自成都清源水环境的小周老师给大家带了三种常见的底栖生物——环棱螺、无齿蚌、福寿螺。前两个是不是感觉挺高大上的,其实它们还有特别接地气的小名——田螺和河蚌。

哈哈,是不是一下子亲切多了。

“同学们,你们猜猜看它们谁是对环境有益的,谁是有害的?

“福寿螺是坏的,我还清理过它的卵。它的卵是粉色的。”

“说的不错,那为什么它是坏的呢?”

“不知道。”

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,它适应力强、繁殖速度非常快又缺少天敌,对我们的水底生态破坏性极大。而田螺和河蚌是本地原生物种,他们通过食用微生物和腐殖质以及水中的浮游植物,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。找找河蚌的进水口和出水口,看看它是怎么吃东西的。


 

“那你们看看,田螺和福寿螺有什么区别?”

“福寿螺的最下面那圈特别大。田螺要长一点。”

“对,还有他们的顶,福寿螺比较平,田螺比较尖一些。”

来,我们把他们画下来,并注明区别吧!

接下来,我们要坐船出航,去将田螺和河蚌放到湖里,让他们好好发挥作用了。



放了好的螺和蚌,那坏的呢?当然应该是去除啦!初夏正是福寿螺大量产卵的季节,在水边的植物和堤岸上看到粉色一团一团的那个就是它的卵,最简单又有效的清理办法就是把卵弄到水里去,这样卵就无法孵化啦!


如果你看到水底有福寿螺,也可以把它捞起来,压碎后埋进土里。


第四站 完成属于你的自然笔记

通过前三次的课程,同学们对于湿地的生态有了初步的认识,那我们就用自然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梳理和沉淀吧。

自然笔记是什么?跟着猫猫老师再来认识一下吧!


你会用哪种方式来呈现这几次的感受呢?


这次参与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一年级的小朋友,还不太会写字,拼音有时候也不准确,可是这些重要吗?我觉得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过程的所见、所感。有家长在活动微信群里说孩子现在跟她晚上散步,走到水边会告诉她哪些是挺水植物、哪些是沉水植物?会跟她讲田螺和福寿螺的差别,还会主动去寻找、清理福寿螺的卵。

在我看来,这才是最大的收获,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系列活动带给孩子们。虽然这次的系列活动只是对湿地进行了浅浅的认识,但是却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,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,理解生态系统是由多个息息相关的环节构成,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自身去守护。

浏览次数:823